然而,今天还能有多少武汉人经常看到他们的演出呢?对于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很多人可能根本不了解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艺术家,也不熟悉他们的作品。除了这些地方戏剧,影视作品中也有一些以武汉话为对白的电影。比如2012年上映的《万箭穿心》,这部电影几乎全片使用武汉话,李现的武汉话讲得很地道,因为他是湖北荆州人,所以发音非常到位。而剧中配角“建建”的武汉话可以算得上原汁原味,扮演者陈刚正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此外,2019年上映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全程使用武汉话对白,胡歌也说着带有武汉腔的普通话。虽然这些演员的武汉话口音差点意思,但已经模仿得相当不错。2021年,为了纪念武汉抗疫拍摄的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朱一龙的武汉话水平堪称优秀,极大提升了其他演员的武汉话水准。
接着,在2022年由朱一龙主演的电影《人生大事》上映,这是四部电影中首部完全以武汉为背景的影片。朱一龙把武汉话运用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许多台词,仔细一听就知道,只有武汉的巷子里才有这种地道的汉腔。仔细推测,这些台词可能只有朱一龙等武汉籍演员才能更好地理解。
如果看过这四部影片,你会发现,虽然演员们都尽力地讲武汉话,但从武汉人看来,他们说的还是那种“弯管子”口音。这也表明,模仿任何方言都有难度。因为每种方言都是一个地方的“特产”,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也反映着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没有相应的环境,很难体会到方言的精髓。
一个城市越开放,它的个性越容易模糊,而方言正是体现一个城市个性的底色。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好,湖北是中国唯一一个只需要经过四个省就能到达其他任何省份的地区。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成为华中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因为这种区位优势,来自全国各地、说着各种方言的人们汇聚于此,自然需要一种更为通用的语言来交流,而普通话就成了最佳选择。
此外,武汉的83所高校每年培养的近40万名毕业生,2022至2024年期间又有近96.8万大学生选择留在武汉工作与生活。这些年轻人不仅注入了城市的新活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武汉的生活习惯。普通话在校园、社区和职场中逐渐成为主流语言。其实我们并非不愿意讲武汉话,而是普通话更便于沟通。
尤其是疫情结束后,越来越多外地朋友了解并喜欢上武汉,甚至爱上了这座城市。黄鹤楼、长江大桥、吉庆街等武汉人习以为常的地方,成了外地游客的必去景点。作为热情好客的武汉人,哪怕用充满汉腔的普通话,也能迅速赢得游客的好感。
记得小时候,跟随父母去广州旅游,因为买不到火车票,我们被迫滞留广州。我父亲去找黄牛帮忙,令我意外的是,黄牛竟然说的是武汉腔。这让我对他们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尽管我知道他们赚了我们票价的差价,但在旅馆看到他们渐渐消失的背影时,乡音的温暖依然让我感动。
武汉话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里,儿时的记忆逐渐模糊,许多熟悉的老街景也在城市的更新中悄然消失。或许,只有武汉话还没有完全被遗忘,它依然是我们童年记忆最好的唤醒符号。
就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武汉分会场上,《汉阳门花园》让武汉话再次变得如此动人。旋律飘然而至,不知不觉中,眼角泛起泪光,我又回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父母带着我排队走过长长的跳板上船过江的情景。那个时候,轮渡的船开得好慢……
现在,我还在教孩子学武汉话。虽然效果一般,但至少让他知道,武汉话就是这个样子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